评委与获奖壶友合影
评委们在紧张评奖
壶友们纷纷参观获奖壶
□记者王惟一文平伟摄影
届届喜相会,次次壶不同。7月1日,由大河报大河收藏文创事业部、河南国香茶城紫砂村共同主办的“河南省第七届养壶大赛”在国香茶城商业文化中心多功能厅迎来了决赛。“壶王”究竟花落谁家,快来随记者看看吧——
大师壶友欢聚一堂
养壶大赛办了七届,今年还是第一次挪地方。崭新的国香茶城商业文化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带着中式的端庄与气派;顶楼一间高大开阔的礼堂,便是河南省第七届养壶大赛的决赛现场。木质的吊顶与墙面,古色古香的屏风,朴素而雅致,这环境比以前“高大上”多了!
来自省内各地的壶友们早早地便来到这里,现场可谓一座难求。许多壶友都是老朋友了,大家好不容易聚这么齐,纷纷交流起了养壶经验,气氛十分热烈。来自洛阳的壶友于宏发表示,今天是养壶大赛壶友们团聚的盛会,真是届届喜相会,次次壶不同。养壶大赛办了七届,规模越来越大,参赛人数越来越多,参赛壶品种越来越丰富,工艺愈发精湛,评选更是越来越专业、严格。“参加了几届养壶大赛,我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结交了朋友,真是受益匪浅。”
下午3点,壶友们期待已久的决赛正式开始。担纲本次养壶大赛总评委的是李木田老师,他是紫砂修复专家,也是本届养壶大赛技术顾问,还是圆融壶、金鼎壶两款参赛壶的设计者,当总评委再合适不过了。此外,还有4位大咖评委:国香茶城总经理郭运业、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鲍青、“老壶王”李亚伟以及主办方大河报大河收藏文创事业部总监宋璟瑶。
本届养壶大赛参赛壶的制作者们也来到了现场,除了担纲评委的鲍青,还有实力派紫砂陶艺家张志才、宜兴翰韵陶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琴、潜力股紫砂星四代勇禹愿等。他们来到现场与壶友交流的同时,还带来了精心准备的一等奖奖品呢!
神奇“壶王”惊呆评委
为了更加公正透明,本届养壶大赛推出新规则——先根据评委讨论每组初选3把壶,再由评委们不记名投票,评出一、二、三等奖。
大厅前方的一排长桌上,7款参赛壶整齐地列队,静静等待评委们的检阅。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泡养,这些参赛壶已褪去了生涩的模样,出落得润泽美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评委们先来到六方石瓢壶组,大致扫一眼,三位评委就同时指着一把壶说:“这个好!”记者一看,这把壶确实光洁玉润,非常惹眼。随后,评委们又经过一番认真对比和讨论,最终优中选优,挑出了另两把壶。
接下来是笠荫壶组。“这个一看就很用心”“这把养得很干净自然,看着舒服”……评委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快选出了本组的前三名。
鸱吻壶组,一把神奇的壶让阅壶无数的评委们都瞪大了眼睛:“这是咋养出来的?”鸱吻壶的泥料是鲍青老师珍藏多年的老一厂段泥,色泽较浅,而这把壶却完全变成了深紫褐色,质地如玉,浑身透着玉润光泽,真可谓“金砂”变“紫玉”了!最终,这把令评委啧啧称奇的壶顺利进入了本组前三名。
圆融壶组和周盘壶组整体水平都不错,评委们只能用心挑细节,打开壶盖细细看壶内,查看壶底……玉笠壶组有一把壶,表面看起来非常完美,评委一致认为是本组最好的,可没想到一打开壶盖,发现盖内磕掉了一块,实在太可惜了!
到了金鼎壶组,评委的意见出现了一些分歧:有一把壶非常油润,看起来养得不错,却略显不自然;另一把看起来没有怎么盘过,但泡养时间绝对够,一看就是自然养出来的效果。经过研究,它们双双入围前三。
接下来,这些壶就要在无记名投票环节一决高下了。评委们拿着写有数字1、2、3的小纸条,按照各自的想法把代表名次的纸条压在相应的壶下。经过计票员的统计,每组的一、二、三等奖终于评选了出来。随后,7把一等奖的壶被单独挑出来,评委们拿着写有“王”字的纸条,压在自己最认可的壶下。最终,那把惊呆评委的112号鸱吻壶一举夺魁,成为新一届“壶王”。
壶友愈发专业奖品惹人眼馋
总评委李木田点评道:“今年养壶大赛决赛换了新地方,环境上了一个档次,壶友们的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参与评比的壶水平都很高,有些没有获奖,也不见得是养得不好。比如一把很漂亮的玉笠壶,壶盖里磕破了一块;还有一把圆融壶养得很好,可惜壶盖里有几条黑线没清理干净,与奖项失之交臂。没得奖的壶友们不要气馁,下次更加细心,更注意细节,继续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连续担任了7届评委的宋璟瑶,可谓见证了养壶大赛一路走来的发展过程。在她看来,养壶大赛壶友们的水平越来越高,评比也越来越严谨,本次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更加科学公正。“评判一把紫砂壶养得好不好,主要标准是整体的润泽度、干净度和均匀度,此外,壶把、壶盖、壶底等细节处也不容忽视。细节决定成败,在高手如云、竞争激烈的养壶大赛中,一定要做到无懈可击,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她认为,养壶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在养壶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乐趣盎然,滋养生活,方才符合茶的境界,自然泡养为最佳状态,不能为养壶而养壶,过分追求包浆皮壳的效果,这样的心态与养壶大赛的宗旨可谓背道而驰。
点评过后,便是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新“壶王”张心忠亮相,从评委郭运业和鲍青手中接过了珍贵的“壶王奖”——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鲍青用赵庄小红泥亲手制作的“茄段壶”。要知道,鲍青的壶可是个个工艺精湛、价值不菲,壶友们纷纷起哄:“你赚大了,快发红包吧!”
壶王开心地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养壶比较专业,讲话不很流畅,壶要用心去养,养啥都是这样,下届争取还当壶王!”当然,壶王的养壶秘诀不是“用心养”三个字这么简单,记者也对他进行了专访,至于壶王的独家秘笈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此外,各组一等奖也获得了精心准备的奖品——金鼎壶组的奖品是宜兴翰韵陶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琴制作的子冶石瓢,这是她的代表作品,采用上世纪80年代老紫泥,做工、泥料皆精;玉笠壶组奖品是“大枝”勇禹愿制作并刻绘的壶丞,用老紫泥制成,刻着荷叶与荷花,清新淡雅;张志才的周盘壶和笠荫壶组的奖品分别是他亲手制作的秦权壶与祝寿壶……
展览+竞买一起high起来
本次决赛除了常规的评比环节,还新增了两大亮点——“紫玉金砂展”和现场无底价竞买活动。
紫玉金砂展上,不仅有新老紫砂壶,还有精美的玉器和雅致的书画。十几把难得一见的清代、民国老紫砂壶,是李木田老师多年的珍藏;60把风格各异的紫砂壶,是宜兴翰韵陶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琴的作品,采用3款极为珍稀的老泥料制成,分别为上世纪80年代老段泥,上世纪80年代紫茄泥和上世纪70年代高黑泥。这些可都是传说级别的老泥,据陈卫琴介绍,顾景舟大师曾使用同一批上世纪80年代紫茄泥制作了一把汉铎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高价呢!
来自浙江南浔的玉器收藏鉴赏大家王明祥带来了上百种质地、雕工皆属上品的和田玉器,一起参与展示。
在大河鉴宝钱币及青铜器专家于倩的主持下,激动人心的无底价竞买贯穿了整个活动。上半场第一件作品是陈卫琴用上世纪80年代老泥料制作的金鼎壶,经过激烈竞价,以17500元被031号买家收入囊中,可谓“开门红”。随后,张志才的玉兰壶、勇禹愿的高潘壶也顺利成交。
勐库戎氏出品的首届养壶大赛纪念茶对壶友们来说极具纪念意义,最终以1200元的价格成交;壶友冯坤福提供的“99青饼”被109号买家以2400元的价格拿下。
下半场的玉器竞买同样精彩,和田玉仿子冈牌、和田玉一路连科玉牌,和田白玉金钱罗汉,和田玉府上有龙……全部被同一位识货的买家包揽了。
第七届养壶大赛已圆满落幕,下一届养壶大赛又将有什么新惊喜、新亮点呢?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河南省第七届养壶大赛获奖名单:
壶王:鸱吻壶,编号112,领养人张心忠玉笠壶:一等奖,编号071;二等奖,编号519;三等奖,编号076周盘壶:一等奖,编号167;二等奖,编号064;三等奖,编号036金鼎壶:一等奖,编号012;二等奖,编号011;三等奖,编号009圆融壶:一等奖,编号001;二等奖,编号053;三等奖,编号006鸱吻壶:一等奖,编号112;二等奖,编号999;三等奖,编号898笠荫壶:一等奖,编号085;二等奖,编号063;三等奖,编号096六方石瓢壶:一等奖,编号021;二等奖,编号020;三等奖,编号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