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不见,蒋村长又得宝贝——记者上周进村,着实被一组老泥料曼生十八式惊艳到了。
由壶人陈卫琴与画家李嵬嵬合作完成的这组曼生壶,经典传统壶型,加上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在经众多壶人演绎过的这套经典壶型中,不得不说尤为出挑。而老泥料的内敛光华,令每把壶都似经历了岁月的温柔抚触,古朴,温润,似有生命一般,上手把玩,直叫人不忍释手。
曼生十八式何以经典?
说到曼生十八式,老壶友无不知晓,名气大了去了。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
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开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曼生壶也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
蒋村长特别甄别了一个概念:曼生十八式其实并不止十八款壶型,而是至少有38种样式。世人所以惯称“十八式”,据称是受佛教影响,“十八”象征完善、成熟或极致。
此前用于泡茶的功能性紫砂壶,自此加入了文人的演绎,华丽转身,晋阶而成文玩艺术品。
老泥料何以珍贵?
蒋村长介绍,这组曼生十八式,泥料色泽丰富,达10种以上,全部采用上世纪80年代末炼的泥制作。
泥料,素来是考较一把紫砂壶品质与价值的五要素之一——“泥、工、形、功、款”,泥料居首。
话说,紫砂泥是出自宜兴丁蜀镇特殊的天然矿产,自然恩物,均是经历了久远地质年代的“老泥”。“我们所说的老泥料,其实是指的紫砂泥经开采之后,陈腐的时间比较长。”蒋村长说,陈腐是紫砂壶矿泥加工程序中的一道,紫砂矿开采之后经翻晒、粉碎、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拌匀,制成约宽六寸、长一尺之湿泥块,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气的阴暗潮湿处贮存起来,其间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湿泥经慢慢陈腐,成为“腐泥”。陈腐可以改善泥料的性能,经过陈腐时间较长的老泥料,可塑性增加,色泽更温润,泥质更细腻,制成的壶有了一重特殊的水色,如自然包浆一般,光润古雅,断非新泥料可比。
听罢蒋村长的讲解,再看这组曼生十八式,的确似上手把玩多年的老壶,抚之温润细腻,望之光华内敛,那份古朴内蕴不张扬,分明是岁月的漫长沉淀而成就,是新泥制作的壶断然没有的气韵天成。
看到记者眼热如此,蒋村长甚是得意:“老泥料不止看着漂亮,用着还舒服呢!不需开壶,直接热水浇一遍就可以用了,完全没有新壶惯有的土腥气,不信就收回家自己试喽!”收回家?我捏捏钱包先。唉,有钱,任性,没钱,认命。算了,过眼即拥有,我且一一上手狠狠地观瞧一番再说!
黄金组合,经典翻新
曼生十八式开启了文人与壶人合作的历史,彻底改变了紫砂壶创作的面貌,且这一合作传统传承至今。近现代以来,众多书画艺术界名家大师都曾玩票,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留下诸多经典作品。
在今天的宜兴丁蜀镇,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壶的书家、画家,与投契的壶人相与,由爱壶、购壶而至在壶上创作,比比皆是,宜兴壶人陈卫琴与北京画家李嵬嵬,便是一对黄金组合。
陈卫琴是宜兴翰韵陶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总工艺师,中原的壶友对她已不陌生——在不久前国香茶城举办的河南省紫砂节上,她的作品备受追捧,除了数十年功力积淀的扎实工艺,自家珍藏的老泥料是她俘获大批忠实拥趸的杀招。“咱河南的壶友嘴刁,养壶大赛又培育了这么多识货的高手,陈卫琴的作品一上,就很抢手。”
对于制壶艺人来说,重温经典,是条省事的捷径,却也是挑战。人人都在做,首先不能出错,规定动作下,再要出挑,断非易事。“越是简单的壶型,越考较功力,光器正是陈卫琴的所长。”作为河南紫砂市场的元老,土生土长的紫砂村人,蒋村长看壶可比看人还准,他挑中的,那自然错不了。
除了完全沿袭经典的壶型,这组曼生壶的另一大看点,是画家李嵬嵬的重新创作——原曼生壶上陈鸿寿刻的字,被画家的随心创作取代。一株兰,两朵梅,一丛竹,两只雀,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地镌于壶身,与壶浑然一体,美不胜收,令这组经典焕然一新,有了另一番美貌。